著作意義
《術藏》的出版,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1、存世的千餘種術數典籍中,大陸的圖書館和研究機構約保存了百分之九十,其餘的散存於世界各地的圖書館中。由於術數典籍保存的分散性,當前的研究者們,無論是在文獻的占有上,或是使用上,均有諸多的不便,難窺術數學典籍的全貌,而《術藏》一書的出版,將徹底地解決這個問題。
2、《術藏》將在世的術數典籍結集出版,是中華民族文化史上的盛事,是前無古人的大工程,對於保存和研究民族文化,對促進中華文明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提高中華民族的自信心,無疑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
3、《術藏》的出版,必使海內外學者為之矚目,對於中華文化的傳播和世界範圍的中華文明的研究,必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4、術數研究與現代科學的結合,必將使古老的術數學,為現代科學研究提供新的思路,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有助於促進全人類的文明進程。
堪輿 | 八宅明鏡 | 唐 楊筠松撰 | 民國上海廣益書局石印本 | 2卷1冊全 |
堪輿 | 地理辨證疏 | 清 蔣大鴻注 | 民國八年錦章書局石印本 | 5卷1冊全 |
堪輿 | 地理大全輯要 | 清 許明撰 | 民國校經山房石印本 | 10卷2冊全 |
堪輿 | 地理大全要訣 | 清 許明撰 | 民國校經山房石印本 | 7卷2冊全 |
堪輿 | 地理大成地理六經注 | 清 葉九升撰 | 民國五年九經書局石印本 | 6卷1冊全 |
堪輿 | 地理大成理氣四訣 | 清 葉九升撰 | 民國五年九經書局石印本 | 4卷1冊全 |
堪輿 | 地理大成羅經指南撥霧集 | 清 葉九升撰 | 民國五年九經書局石印本 | 3卷1冊全 |
堪輿 | 地理大成平陽全書 | 清 葉九升撰 | 原版為民國五年九經書局石印本 | 15卷1冊全 |
堪輿 | 地理大成山法全書 | 清 葉九升撰 | 民國五年九經書局石印本 | 19卷6冊全 |
堪輿 | 地理四秘全書 | 清 尹一勺撰 | 民國大成書局石印本 | 12種3冊全 |
堪輿 | 地理四彈子 | 鐵彈子地理元機 南唐 何令通撰 明 游嵩注 鉛彈子地學正義 金彈子地理元珠經 明 劉基注 玉彈子地理元樞 清 張鳳藻注 | 清聚錦堂刻本 | 十卷全 |
堪輿 | 地理金彈子玉彈子 | 元 白髯老人、耶律楚材撰 明 劉伯溫校 | 民國校經山房石印本 | 4卷1冊全 |
堪輿 | 地理鉛彈子 | 明 孟又承傳 清 張九儀撰 | 民國校經山房石印本 | 1卷1冊全 |
堪輿 | 地理鐵彈子 | 南唐 何令通撰 明 劉青田釋 | 民國校經山房石印本 | 2卷1冊全 |
堪輿 | 地理青囊經 | 唐 楊筠松撰 | 民國錦章書局石印本 | 8卷1冊全 |
堪輿 | 地理六法點穴大全 | 唐 楊佐仙等撰 | 民國校經山房石印本 | 6卷1冊全 |
堪輿 | 地理五決 | 清 趙九峰撰 | 民國錦章書局石印本 | 8卷2冊全 |
堪輿 | 地理選擇錄要 | 清 蔣大鴻撰 | 民國乙酉年上海會文堂石印本 | 4卷2冊全 |
堪輿 | 地理陽宅大全四集 | 清 許明撰 | 民國校經山房石印本 | 4卷1冊全 |
堪輿 | 地理正宗 | 清 蔣國撰 | 民國廣益書局石印本 | 12卷2冊全 |
堪輿 | 地理直指原真 | 明 如玉徹瑩撰 | 民國校經山房石印本 | 3卷2冊全 |
堪輿 | 地理葬埋黑通 | 明 如玉徹瑩撰 | 清抄本 | 1冊全 |
堪輿 | 地理琢玉斧 | 清 張九儀撰 | 民國廣益書局石印本 | 4卷2冊全 |
堪輿 | 六圃沈新周先生地學 | 清 沈鎬撰 | 原版為民國錦章書局石印本 | 2卷1冊全 |
堪輿 | 贛州風水秘傳 | 不署撰人 | 民國石印本 | 12卷2冊全 |
堪輿 | 撼龍經、疑龍經批註校補合刻 | 唐 楊筠松撰 | 民國錦章書局石印本 | 撼龍經6卷疑龍經2卷2冊全 |
堪輿 | 郭璞葬經 | 晉 郭璞撰 | 民國十三年錦章書局石印本 | 1卷1冊全 |
堪輿 | 羅經頂門針 | 明 徐之鏌撰 | 民國廣益書局石印本 | 2卷1冊全 |
堪輿 | 羅經解定 | 清 胡國楨撰 | 民國元年江東書局石印本 | 4卷2冊全 |
堪輿 | 羅經透解 | 清 王道亨撰 | 民國二年鑄記書局石印本 | 2卷1冊全 |
堪輿 | 秘本搜地靈 | 明 劉伯溫訂 | 光緒有益堂刻本 | 2卷1冊全 |
堪輿 | 平砂玉尺經 | 元 劉秉忠撰 明 劉基解 | 上海文明書局金屬版 | 2卷1冊全 |
堪輿 | 乾坤法竅 | 清 范宜賓集 | 民國錦章書局石印本 | 3卷2冊全 |
堪輿 | 陽宅都天滾盤珠要法 | 清 瞿天賚撰 | 宣統二年掃葉山房石印本 | 1冊全 |
堪輿 | 入地眼全書 | 宋 靜道和尚撰 | 民國廣益書局石印本 | 10卷2冊全 |
堪輿 | 三元總錄 | 明 柳珍纂輯 | 民國廣益書局石印本 | 3卷1冊全 |
堪輿 | 陽宅大全 | 明 一壑居士集 | 光緒校經山房石印本 | 10卷2冊全 |
堪輿 | 山洋指迷 | 明 周景一撰 | 乾隆刻本 | 4卷4冊全 |
堪輿 | 陽宅愛眾篇 | 清 張覺正撰 | 民國校經山房石印本 | 4卷2冊全 |
堪輿 | 寶照秘訣 | 不署撰人 | 清稿本 | 1冊全 |
堪輿 | 山洋指迷 | 明 周景一撰 | 民國上海廣益書局 | 4卷2冊全 |
堪輿 | 陽宅集成 | 清 姚廷鑾撰 | 宣統元年江左書林石印本 | 8卷4冊全 |
堪輿 | 雪心賦辯訛正解 | 清 卜應天撰 清 孟浩注 | 宣統元年掃葉山房石印本 | 4卷1冊全 |
堪輿 | 陽宅三要 | 清 趙九峰撰 | 民國上海校經山房石印本 | 4卷1冊全 |
堪輿 | 陽宅十書 | 明 王君榮纂輯 | 民國江東書局石印本 | 4卷2冊全 |
堪輿 | 陰宅集要 | 清 姚廷鑾撰 | 宣統元年江左書林石印本 | 4卷2冊全 |
堪輿 | 陰陽二宅必用[附魯班經秘決仙機元空法鑒] | 不署撰人 | 民國江東書局石印本 | 4卷2冊全 |
堪輿 | 宅譜指要 | 清 魏青江撰 | 民國掃葉山房石印本 | 4卷1冊全 |
堪輿 | 陳子性二十四山造葬秘訣 | 清 陳應選撰 | 民國抄本 | 1冊全 |
堪輿 | 倪公闡明陽盤住宅秘訣 | 不署撰人 | 嘉慶抄本 | 一卷全 |
堪輿 | 地理辨正直解 | 清 蔣大鴻撰 | 經元堂刻本 | 5卷全 |
堪輿 | 地理參贊玄機仙婆集 | 明 張鳴鳳編 | 明世德堂寫刻本 | 十二卷全 |
堪輿 | 地理黑囊經 | 明 范越風撰 | 清初抄本 | 1冊全 |
堪輿 | 地理星體圖格真龍名髓 | 不署撰人 | 明抄本 | 1冊全 |
堪輿 | 地理正宗臆解 | 明 蕭智深 清 金六吉撰 | 清乾隆四十二年嘉德堂刻本 | 三卷全 |
堪輿 | 地理指迷篇臆解 | 明 蕭智深 清 金六吉撰 | 清乾隆四十二年嘉德堂刻本 | 二卷全 |
堪輿 | 地理琢玉斧巒頭歌括 | 明 徐之鏌唐際雲輯 清 張九儀釋 | 清康熙宏德堂刻本 | 四卷全 |
堪輿 | 地學 | 清 沈鎬撰 | 清康熙五十二年刻本 | 二卷全 |
堪輿 | 地學精華 | 民國 夏更清撰 | 民國版鉛印本 | 1冊全 |
堪輿 | 分房變氣論宅法 | 清 蔣平階撰 | 清稿本 | 一卷全 |
堪輿 | 新刊地理五經四書解義郭璞葬經 | 明 吳征岀定鄭謚注 | 明匯賢齋刻本 | 一卷全 |
堪輿 | 格水定針法 | 不署撰人 | 地理手抄稿本 | 一卷全 |
堪輿 | 管氏地理指蒙 | 魏 管輅著 | 清印本 | |
堪輿 | 郭璞古本葬經 | 晉 郭璞撰 | 清印本 | 一卷全 |
堪輿 | 紅鸞經四十八局定例 | 祖傳風水地理孤本 | 110 | 1 |
堪輿 | 胡矮仙至寶經 | 唐 胡矮仙 | 清印本 | 一卷全 |
堪輿 | 黃帝宅經 | 不署撰人 | 清印本 | 一卷全 |
堪輿 | 空石長者五星捉脈正變明圖 | 唐 空石長者 | 清印本 | 一卷全 |
堪輿 | 李思聰堪輿雜撰 | 宋 李思聰 | 清印本 | 一卷全 |
堪輿 | 九天元女青囊海角經 | 不署撰人 | 清印本 | 一卷全 |
堪輿 | 堪輿要訣 | 明 ;狄奄氏手錄 | 噓龍村舍藏本 | 一卷全 |
堪輿 | 考驗通書法竅秘決 | 不署撰人 | 清印本 | 二冊全 |
堪輿 | 金精廖公秘授地學心法正傳畫策扒砂經 | 宋 ;廖禹撰 | 清嘉慶二十五年大文堂刻本 | 四卷全補遺一卷全 |
堪輿 | 李思聰總索 | 宋 李思聰 | 清印本 | 一卷全 |
堪輿 | 靈城精義箋 | 清 沈竹礽撰 | 自得齋叢書 | 一卷全 |
堪輿 | 劉基堪輿漫興 | 明 劉基撰 | 清印本 | 一卷全 |
堪輿 | 繆希雍葬經翼 | 明 繆希雍撰 | 清印本 | 一卷全 |
堪輿 | 靈驅解法洞明真言秘書(秘訣仙機) | 不署撰人 | 明匯賢齋刻本 | 一卷全 |
堪輿 | 劉見道乘生秘寶經 | 唐 劉見道 | 清印本 | 一卷全 |
堪輿 | 八宅明鏡 | 唐 楊筠松撰 | 清乾隆五十五年姑蘇樂真堂刊本 | 二卷全 |
堪輿 | 楊曾地理元文 | 清 端木國瑚撰 | 清刻本 | 一冊全 |
堪輿 | 水龍經 | 晉 郭璞撰 明 劉基閱 | 清內府抄本 | 五卷全 |
堪輿 | 續水龍經 | 晉 郭璞撰 明 劉基閱 | 清內府抄本 | 四卷全 |
堪輿 | 水龍經陰陽宅 | 晉 郭璞撰 明 劉基閱 | 清內府抄本 | 陽宅二卷全陰宅二卷全 |
堪輿 | 青烏先生葬經 | 不署撰人 | 清印本 | 一卷全 |
堪輿 | 仕學備余 | 清 紀大奎撰 | 清刻本 | 六卷全 |
堪輿 | 十道天心 | 清 戴洪潤手抄真傳擇日秘本 | 28 | 一卷全 |
堪輿 | 孫伯剛璚林國寶經 | 宋 孫伯剛撰 | 清印本 | 一卷全 |
堪輿 | 天機望龍經 | 宋 吳景鸞授 | 雅德江村迂穸藏本手稿本 | 一卷全 |
堪輿 | 天心正運線法 | 不署撰人 | 手稿本 | 一卷全 |
堪輿 | 天星秘訣尋龍合格定穴 | 不署撰人 | 清光緒手抄秘本 | 一卷全 |
堪輿 | 謝和卿神寶經 | 宋 謝和卿撰 | 清印本 | 一卷全 |
堪輿 | 新鐫京版工師雕斫正式魯班經匠家鏡 | 明 午榮撰 | 明匯賢齋刻本 | 三卷全 |
堪輿 | 玄秘龍法玄秘穴法 | 不署撰人 | 手抄本 | 兩冊全 |
堪輿 | 選擇紀全 | 不署撰人 | 明匯賢齋刻本 | 一卷全 |
堪輿 | 雪心賦辨訛正解 | 唐 卜應天撰 | 民國排印本 | 四卷全 |
堪輿 | 雪心賦直解 | 明 吳一棣撰 | 清順治十八年刻本 | 四卷全 |
堪輿 | 陽宅大成 | 清 魏青江撰 | 清嘉慶刻本 | 十五卷全 |
堪輿 | 陽宅起手 | 清 査詠旺傳 | 清抄本 | 一卷全 |
堪輿 | 陽宅十書 | 明 王君榮纂輯 | 清印本 | 四卷全 |
堪輿 | 陽宅元運會要 | 不署撰人 | 清抄本 | 一冊全 |
堪輿 | 陽宅指南篇 | 清 蔣平階撰 | 清稿本 | 一卷全 |
堪輿 | 楊筠松青囊奧旨 | 唐 楊筠松撰 | 清印本 | 一卷全 |
堪輿 | 楊筠松十二杖法 | 唐 楊筠松撰 | 清印本 | 一卷全 |
堪輿 | 楊再謫仙人楊公金剛鑽本形法葬圖訣 | 唐 楊筠松撰 | 清印本 | 一卷全 |
堪輿 | 陰陽秘訣 | 不署撰人 | 清抄本 | 1 |
堪輿 | 玉元子天寶經 | 宋 玉元子撰 | 清印本 | 一卷全 |
堪輿 | 廖禹十六葬經 | 宋 廖禹撰 | 清印本 | 一卷全 |
堪輿 | 青囊心印 | 清 王宗臣撰 | 清康熙刻本 | 二卷全 |
堪輿 | 青囊續編 | 清 王宗臣撰 | 清康熙刻本 | 一卷全附天玉經四卷全 |
堪輿 | 重刊人子須知資孝地理心學統宗八卷 | 明 徐善繼徐善述撰 | 明隆慶三年刻萬曆十一年梅墅石渠閣補刻本 | 510 |
起源流派
其起源久矣!早在先秦就有相宅活動。春秋時,《尚書》中有:“成王在豐,欲宅邑,使召公先相宅。”的記載。至漢朝,司馬遷的《史記*日者列傳》中也有“孝武帝時聚會占家問之,某日可取乎?……堪輿家曰不可”的記載。漢武帝時,堪輿家是方術的一支流派,經常參與國家大事的諮詢,一度受到國家政權的重視。到明朝時,大軍事家,也是堪輿名家,《郁離子》的作者劉基,在一次南遊中行至大嶼山一帶,曾發感言:“奇哉大嶼山,日後定可富甲天下!(大嶼山,即香港第二大島。)”而今事實證明了他的推斷。在我們對他精湛的堪輿造詣所折服的同時,也不得不驚嘆堪輿這門學術的神妙!
堪的本意是凸地。《說文*土部》:“堪,地突也。”段玉裁註:“地之突出者曰堪。”堪的引申義有天;勝任,還與勘察的勘字相通。
輿的本意是車廂
那么何為堪輿?《淮南子》中有:“堪,天道也;輿,地道也。”堪即天,輿即地,堪輿學即天地之學。它是以河圖洛書為基礎,結合八卦九星和陰陽五行的生克制化,把天道運行和地氣流轉以及人在其中,完整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套特殊的理論體系,從而推斷或改變人的吉凶禍福,壽夭窮通。因此堪輿(風水)與人之命運休戚相關。
從之所以叫風水上又可以看得出,風和水在整個堪輿界學術理論中的重要性。其實,研究風和水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研究“氣”。《黃帝內經》曰:“氣者,人之根本;宅者,陰陽之樞紐,人倫之軌模,順之則亨,逆之則否。”《易經》曰:“星宿帶動天氣,山川帶動地氣,天氣為陽,地氣為陰,陰陽交泰,天地氤氳,萬物滋生。”因此,可以看出氣對人的重要性。但為什麼要研究風水呢?其實,氣與風水有著千絲萬縷的密切聯繫。古書載:氣乘風則散,界水而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又說:“無水則風到而氣散,有水則氣止而風無,故風水二字為地學之最。而其中以得水之地為上等,以藏風之地為次等。”《水龍經》也有“水飛走則生氣散,水融注則內氣聚”,“未看山時先看水,有山無水休尋地”等等,都說明了風和水的重要性。在現實生活中,從巨觀上講,靠水的地方就比不靠水的地方要發展的快。比如香港、台灣、韓國、新加坡,在二十世紀中葉,亞洲經濟普遍不景氣的情況下,得風氣之先,於六、七十年代經濟飛速增長,一躍而成為亞洲經濟的排頭兵,給整個亞洲經濟帶來新的活力,為世界所矚目,被稱作亞洲四小龍。然而當你去研究他們時發現,他們所處位置不同,語言文化不同,經濟體制也不同,但是卻有一個驚人的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是環海地區。這種現實情況與風水理論不謀而合。而今,經濟發展日新月異的我國,也是沿海地區較內陸發展更為迅猛。當然象這樣的例子還很多。這些都充分說明了風水理論的真實性和實效性。
自古以來,風水學界的著述,汗牛充棟,浩若煙海,門派也是百家爭鳴,派別林立,但主流無非是形勢和理氣兩派。形勢派注重巒頭方位的結合,理氣派注重時運生克的原理,雖各有所長,但上升到一定層次,其結果、效應卻是一致的,可謂是殊途同歸。
當今風水門派不過八宅、玄空、楊公風水和過路陰陽四大派系。當然還有其它派別,但都是創立時間不長,或是以上四派的分支。
1 、八宅派 由唐代著名僧人一行所創,他精通曆法和天文,著有《大衍曆》。其理論核心是以八卦套九星配八宅為基礎,結合九宮飛星的流年運轉,把人分為東四和西四兩命,納入整個風水體系當中,真正實現了天(九星)地(八卦)人(九宮)三者合一的完美境界,是河圖洛書最直接的體現。理論深合易理,源於河洛,其內容博大精深、奧妙無窮。在經過了一千三百多年的日益完善,至今發展成為風水界的一個重要派別。
2 、玄空派 此派也是當今風水界的一大門派,以“沈氏玄空學”為最,屬理氣派,其內以洛書九星(一白水星、二黑土星、三碧木星、四綠木星、五黃土星、六白金星、七赤金星、八白土星、九紫火星)為根本,外取自然環境的山水實物為依據,結合三元運氣學說,通過排龍立穴、飛星布盤和收山出煞等獨特的術數運算,往往應事如神,讓人嘆為觀止。其理論精髓深刻地反應了天道運行,地勢相應的自然法則。
3 、楊公派楊派也是起源於唐朝,是時任光祿大夫的楊筠松所創,當時他掌管靈台地理,在堪輿奇書《禁中玉函》的基礎上結合個人實踐,創立楊派風水。其理論基礎分五大類,即“龍、砂、水、向、穴”,也就是“尋龍、覓水、觀砂、立向、定穴”。由於其實效性立竿見影,在其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風行大江南北,直到今天。楊公代表作著《疑龍經》、《撼龍經》、《葬法十二杖》、《青囊奧語》等。楊公風水對聯:自然山水好風水 天地乾坤良雲天;橫批:風生水起 ,據楊筠松國師記載,大門張貼此對聯風水好。
綜上所述,堪輿之學,博大精深,關乎人運家運乃至國運。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兩次世界大戰前夕,都有彗星出現,這或多或少地都說明了天象運行,地道從之的理論。就象哲人所說:宇宙有大關合,氣運為主,山川有真性情,氣勢為先,地運有推移,而天氣從之,天運有轉變,而地氣應之。因此,我們應努力挖掘風水學之精髓,弘揚我華夏民族之燦爛文明,廣推四海,造福眾生。
設計學
什麼是“堪輿設計學”?運用中國古典哲學陰陽學說和堪輿學說進行創意思維的設計科學叫做堪輿設計學。國際東西方大學研究員董斌先生對中國堪輿設計學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中國風水學對於世界來說其不僅僅是一門選擇地理位置吉凶和好壞的學問,其所深具有中國古典哲學陰陽創意思維的堪輿設計學,也應該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平面和立體設計中,運用陰陽哲理完成具有藝術美的作品,無論是對空間的選擇和設計還是對物品的選擇與設計,都非常切合人們的審美欲望和心理欲望,我無法把這項設計叫做陰陽設計學,因為它同時涉及到人們對於自己生存和居住的空間的選擇和設計,因此我把它叫做堪輿設計學更合適,既然選擇和設計,那么他就有一個章法,其基本理論就是中國的陰陽學說和堪輿學說。因此,把這門運用中國古典哲學陰陽學說和堪輿學說進行創意思維的設計科學叫做堪輿設計學,科學也罷,迷信也罷,只要人們需要,這個社會需要,看起來很美好,很符合人們的心理冀望和感情冀望,這足以當成一門美學設計學和心理學的完美結合--堪輿設計學,它包括對空間的設計和選擇,對時間的設計和選擇,還有對物質的設計和選擇。
2008年10月14日《華爾街日報》發表文章對武漢科技大學“建築與風水”選修課開課進行了報導,華爾街日報發出公正的評論說,“風水學在中國已有2,000多年歷史,它建立在道家有關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礎上,是一種結合了地理、建築和倫理等多方面學識的理論和實踐知識。風水的原則多年來被套用於家庭住房的建造和布局以及房間、門窗的朝向及物品擺設的位置安排,以便更好地保存對人有益的能量”。
時至今日,美國目前有十七所大學開設易經風水學等專業課程。至少有十二所「風水」專業學校,提供長達一年的課程,美國的建築設計院或室內設計學院,都會提供資金給風水學校,每逢周末,無論是內陸的小鎮還是沿海的都市,成群的聽眾會擁入教室;究竟有多少人聽通「風水」的課,還沒有確切的統計資料。
堪輿流派
(一)巒頭派:
(1)形勢派
(2)形象派
(3)形法派
(二)理氣派:
(1)八宅派
(2)命理派
(3)三合派
(4)翻卦派
(5)三元九星飛星派
(6)五行派
(7)玄空大卦派
(8)八卦派
(9)九星奇門飛泊派
(10)奇門派
(11)陽宅三要派
(12)廿四山頭派
(13) 星宿派
(14)金鎖玉關派
堪輿原則
科學堪輿學 十八原則
綜合國內外相關理論,提出如下“ 董墅評科學堪輿學十八原則”:
科學風水學,就是以中國古典堪輿風水學為基礎,結合現代多學科科學相關學科進行最佳地理位置選擇和布置的學說。整體系統原則 An Integrated and Holistic System
因地制宜原則 Being Suitable and Appropriate to the Restriction and Limitation of the Site
生態修復原則 Ecological restoration
建築景觀原則 andscape of architecture
山水選擇原則 Bound by Mountains and Near Water
負陰抱陽原則 Carry the Yin and Embrace the Yang
觀形察勢原則 Observe the Form and Examine the Configuration
地質檢驗原則 Examine the Geology of the Land
水質分析原則 Analyze the Quality of Water
定量規定則 Determine the Amount and the Standard
順乘生氣原則 Take Advantage of the Sheng Qi
適中居中原則 Suitably Located in the Middle and Residing in the Middle
審美原則 Aesthetic Appreciations
綠化原則 Greening the Environment
改造風水原則 Feng Shui can be Transformed and Improved.
陰陽調和辯證原則 Yin Yang Dialectics to Achieve Harmony
合時有情原則 Being Timely and Affectionate
化學和物理污染檢測原則 Detection to pollution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整體系統原則】
整體系統論,作為一門完整的科學,它是在本世紀產生的;作為一種樸素的方法,中國的先哲很早就開始運用了。風水理論思想把環境作為一個整體系統,這個系統以人為中心,包括天地萬物。環境中的每一個整體系統都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相互對立、相互轉化的要素。風水學的功能就是要巨觀地把握各子系統之間的關係,最佳化結構,尋求最佳組合。
風水學充分注意到環境的整體性。《黃帝宅經》主張“以形勢為身體,以泉水為血脈,以土地為皮膚,以草木為毛髮,以舍屋為衣服,以門戶為冠帶,若得如斯,是事嚴雅,乃為上吉。”清代姚延鑾在《陽宅集成》卷--《丹經口訣》中強調整體功能性,主張“陰宅須擇好地形,背山面水稱人心,山有來龍昂秀髮,水須圍抱作環形,明堂寬大為有福,水口收藏積萬金,關煞二方無障礙,光明正大旺門庭”。
整體原則是風水學的總原則,其它原則都從屬於整體原則,以整體原則處理人與環境的關係,是現代風水學的基本特點。
【因地制宜原則】
因地制宜,即根據環境的客觀性,採取適宜於自然的生活方式。《周易大壯卦》提出:“適形而止”。先秦時的姜太公倡導因地制宜,《史記、貸殖列傳》記載:“太公望封於營丘,地瀉鹵,人民寡,於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漁鹽。”
中國地域遼闊,氣候差異很大,土質也不一樣,建築形式亦不同,西北乾旱少雨,人們就採取穴居式窯洞居住。窯洞位多朝南,施工簡易,不占土地,節省材料,防火防寒,冬暖夏涼,人可長壽,雞多下蛋。西南潮濕多雨,蟲獸很多,人們就採取欄式竹樓居住。《舊唐書 南蠻傳》日:山有毒草,虱腹蛇,人並樓居,登梯而上,號為乾欄。”樓下空著或養家畜,樓上住人。竹樓空氣流通,涼爽防潮,大多修建在依山傍水之處,此外,草原的牧民採用蒙古包為住宅,便於隨水草而遷徙。貴州山區和大理人民用山石砌房,華中平原人民以土建房,這些建築形式都是根據當時當地的具體條件而創立的。
中國是個務實的國家,因地制宜是務實思想的體現。根據實際情況,採取切實有效的方法,使人與建築適宜於自然,回歸自然,返璞歸真,天人合一,這正是風水學的真諦所在
【依山傍水原則】
依山傍水是風水最基本的原則之一,山體是大地的骨架,水域是萬物生機之源泉,沒有水,人就不能生存。考古發現的原始部落幾乎都在河邊台地,這與當時的狩獵、捕撈、採摘果實相適應。
依山的形勢有兩類,一類是“土包屋”,即三面群山環繞,奧中有曠,南面敞開,房屋隱於萬樹叢中,湖南嶽陽縣渭洞鄉張谷英村就處於這樣的地形。五百里幕阜山余脈綿延至此,在東北西三方突起三座大峰,如三大花瓣擁成一朵蓮花。明代宣德年間,張谷英來這裡定居,五百年來發展六百多戶,三千多人的赫赫大族,全村八百多間房子串通一氣,男女老幼尊卑有序,過著安寧祥和的生活。
依山的另一種形式是“屋包山”,即成片的房屋覆蓋著山坡 ,從山腳一起到山腰。長江中上游沿岸的碼頭小鎮都是這樣,背枕山坡,拾級而上,氣宇軒昂。有近百年歷史的武漢大學建築在青翠的珞珈山麓,設計師充分考慮到特定的風水環境,依山建房,學生宿舍貼著山坡,象環曲的城牆,有個城門形的出入口。山項平台上以中孔城門洞為軸線,圖書館居中,教學樓分別立於兩側。主從有序,嚴謹對稱。學校得天然之勢,有城堡之壯,顯示了高等學府的弘大氣派。
六朝古都南京、濱臨長江、四周是山,有虎踞龍盤之勢。其四邊有秦淮入江、沿江多山磯,從西南往東北有石頭山、馬鞍山、幕府山;東有鐘山;西有富貴山;南有白鷺和長命洲形成夾江。明代高啟有詩讚日:鐘山如龍獨西上,欲破巨浪乘長風。江山相雄不相讓,形勝爭夸天下壯。”
【觀形察勢原則】
清代的《陽宅十書》指出:“人之居處宜以大地山河為主,其來脈氣勢最大,關係人禍福最為切要。”風水學重視山形地勢,把小環境放入大環境考察。
中國的地理形勢,每隔8度左右就有一條大的緯向構造,如天山-陰山緯向構造;崑崙山-秦嶺緯向構造,南嶺緯向構造。《考工記》云:“天下之勢,兩山之間必有川矣。大川之上必有途矣。”《禹貢》把中國山脈劃為四列九山。風水學把綿延的山脈稱為龍脈。龍脈源於西北的崑崙山,向東南延伸出三條龍脈,北龍從陰山、賀蘭山入山西,起太原,渡海而止。中龍由岷山入關中,至秦山入海。南龍由雲貴、湖南至福建、浙江入海。每條大龍脈都有乾龍、支龍、真龍、假龍、飛龍、潛龍、閃龍、勘測風水首先要搞清楚來龍去脈,順應龍脈的走向。
龍脈的形與勢有別,千尺為勢,百尺為形,勢是遠景,形是近觀。勢是形之崇,形是勢之積。有勢然後有形,有形然後知勢,勢住於外,形住於內。勢如城郭牆垣,形似樓台門弟。勢是起伏的群峰,形是單座的山頭。認勢惟難,觀形則易。勢為來龍,若馬之馳,若水之波,欲其大而強,異而專,行而順。形要厚實、積聚、藏氣。
在龍脈集結處有朝案之山為佳。朝山案山是好似於朝拱伏案之形的山,就象臣僚簇擁著君主。朝案之山可以擋風,並且很有曲趣之情。如《朱子語類》論北京的大環境云:“冀都山脈從雲中發來,前則黃河環繞,泰山聳左為龍,華山聳右為虎,嵩山為前案,淮南諸山為第二案,江南五嶺諸山為第三案,故古今建都之地莫過於冀,所謂無風以散之,有水以界之。”這是北京城為中心,以全國山脈為朝案,來說明北京地理環境之優越。
從大環境觀察小環境,便可知道小環境受到的外界制約和影響,諸如水源、氣候、物產、地質等。任何一塊宅地表現出來的吉凶,都是由大環境所決定的,猶如中醫切脈,從脈象之洪細弦虛緊滑浮沉遲速,就可知身體的一般狀況,因為這是由心血管的機能狀態所決定的。只有形勢完美,宅地才完美。每建一座城市。每蓋一棟樓房,每修一個工廠,都應當先考察山川大環境。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必無後顧之憂,而後福乃大。
【地質檢驗原則】
風水學思想對地質很講究,甚至是挑剔,認為地質決定人的體質,現代科學也證明這是科學的。地質對人的影響至少有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 土壤中含有元素鋅 、鉬、硒、氟等。在光合作用下放射到空氣中,直接影響人的健康。明代王同軌在《耳談》云:“衡之常寧來陽立錫,其地人語予云:“凡錫產處不宜生殖,故人必貧而遷徙。"比《耳談》早一千多年的《山海經》也記載了不少地質與身體的關係,特別是由特定地質生長出的植物,對人體的體形、體質、生育都有影響。
第二、 潮濕或臭爛的地質,會導致關節炎、風濕性心臟病、皮膚病等。潮濕腐敗之地是細菌的天然培養基地,是產生各種疾病的根源,因此,不宜建宅。
第三、 是地球磁場的影響。地球是一個被磁場包圍的星球, 人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但它時刻對人發生著作用。強烈的磁場可以治病, 也可以傷人,甚至引起頭暈、嗜睡、或神經衰弱。中國先民很早就認識了地磁,《管子 地數》云:“上有磁石者,下有銅金。”戰國時有了司南,宋代已普遍使用指南針,皆科學運用地磁之舉。風水思想主張順應地磁方位,根據不同的地質形態,分別採用順逆縮綴開穿離沒對截犯頓十二種點穴方法。楊筠松在《十二丈法》指出:“直衝中煞不堪扦,堂氣歸隨在兩(寸)邊。依脈稍離二三尺,法中開杖最精元。”這就是說要稍稍避開來勢很強的地磁,才能得到吉穴。風水師常說巨石和尖角對門窗不吉,實際是擔心巨石放射出的強磁對門窗里住戶的干擾。
第四、 是有害波的影響,如果在住宅地面3米以下有地下河流,或者有雙層交叉的河流,或者有坑洞,或者有複雜的地質結構,都可能放射出長振波或污染輻射線或粒子流,導致人頭痛,旋暈、內分泌失調等症狀。
以上四種情況,舊時風水師知其然不知所以然,不能用科學道理加以解釋,在實踐中自覺不自覺地採取迴避措施或使之神秘化。有的風水師在相地時、親臨現場、用手研磨,用嘴嚼嘗泥土,甚至挖土井察看深層的土質,水質,俯身貼耳聆聽地下水的流向及聲音,這些看似裝模作樣,其實不無道理。
【水質分析原則】
怎樣辨別水質呢?《管子 地貞》認為:土質決定水質,從水的顏色判斷水的質量,水白而甘,水黃而糗,水黑而苦。風水經典《博山篇》主張“尋龍認氣,認氣嘗水。其色碧,其味甘,其氣香,主上貴。其色白,其味清,其氣溫,主中貴,不足論。”《堪輿漫興》論水之善惡云:“清漣甘美味非常,此謂嘉泉龍脈長。春不盈兮秋不涸,於此最好覓佳藏。”“漿之氣味惟怕腥,有如熱湯又沸騰,混濁赤紅皆不吉。”
不同地域的水分中含有不同的微量元素及化合物質,有些可以致病,有些可以治病。浙江省泰順承天象鼻山下有一眼山泉,泉水終年不斷,熱氣騰騰,當地人生了病就到泉水中浸泡,比吃藥還見效。後經檢驗發現泉水中含有大量的放射性元素氮。《山海經 西山經》記載,石脆山旁有灌水,“其中有流赭,以塗牛馬無病。”
雲南騰衝縣有一個“扯雀泉”,泉水清澈見底,但無生物,鴨子和飛禽一到泉邊就會死掉。經科學家調查發現,泉水中含有大量的氰化酸、氯化氫,這是殺害生物的巨毒物質。《三國演義》中描寫蜀國士兵深入荒蠻之地,誤飲毒泉,傷亡慘重,可能與這種毒泉有關。在這樣的水源附近,是不宜修建村莊的。
中國的絕大多數泉水具有開發價值,山東濟南稱為泉水城,福建省發現礦泉水點1590處,居全國各省之最,其中可供醫療、飲用的礦泉水865處。廣西鳳凰山有眼乳泉。泉水乳白,用之泡茶,茶水一星期不變味。江西永豐縣富溪日鄉九峰嶺腳下有眼一平方米的五味泉,泉水有鮮啤那種酸苦清甘的味道。由於泉水是通過地下礦石過濾的,往往含有鈉、鈣、鎂、硫等礦物質,以之口服,沖洗、沐浴,無疑有益於健康。
風水學理論主張考察水的來龍去脈,辨析水質,掌握水的流量,最佳化水環境,這條原則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廣。
【坐北朝南原則】
中國位於地球北半球,歐亞大陸東部,大部分陸地位於北回歸線(北緯23度26)以北,一年四季的陽光都由南方射入。朝南的房屋便於採取陽光。陽光對人的好處很多:一是可以取暖,冬季時南房比北房的溫度高1-2度;二是參與人體維生素D合成,小兒常曬太陽可預防佝僂病;三是陽光中的紫外線具有殺菌作用;四是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功能。
坐北朝南,不僅是為了採光,還為了避北風。中國的地勢決定了其氣候為季風型。冬天有西伯利亞的寒流,夏天有太平洋的涼風,一年四季風向變換不定。甲骨卜辭有測風的記載。《史記 律書》云:“不周風居西北,十月也。廣莫風據北方,十一月也。條風居東北,正月也。明庶風居東方,二月也。”
風有陰風與陽風之別,清末何光廷在《地學指正》云:“平陽原不畏風,然有陰陽之別,向東向南所受者溫風、暖風,謂之陽風,則無妨。向西向北所受者涼風、寒風,謂之陰風,宜有近案遮攔,否則風吹骨寒,主家道敗衰丁稀。”這就是說要避免西北風。
概言之,坐北朝南原則是對自然現象的認識,順應天道,得山川之靈氣,受日月之光華,頤養身體,陶冶情操,地靈方出人傑。
【適中居中原則】
適中,就是恰到好處,不偏不倚,不大不小,不高不低,儘可能最佳化,接近至善至美。《管氏地理指蒙》論穴云:欲其高而不危,欲其低而不沒,欲其顯而不彰揚暴露,欲其靜而不幽囚啞噎,欲其奇而不怪,欲其巧而不劣。”
適中的風水原則早已在先秦時就產生了。《論語》提倡的中庸,就是無過不及,處事選擇最佳方位,以便合乎正道。《呂氏春秋 重已》指出:室大則多陰,台高則多陽,多陰則蹶,多陽則接,此陰陽不適之患也。”陰陽平衡就是適中。
風水理論主張山脈、水流、朝向都要與穴地協調,房屋的大與小也要協調,房大人少不吉,房小人多不吉,房小門大不吉,房大門小不吉。清人吳才鼎在《陽宅撮要》指出:“凡陽宅須地基方正,間架整齊,若東盈西縮,定損丁財”。
適中的另一層意思是居中,中國歷代的都城為什麼不選擇在廣州、上海、昆明、哈爾濱?因為地點太偏。《太平御覽》卷有記載:“王者受命創始建國,立都必居中土,所以控天下之和,據陰陽之正,均統四方,以制萬國者。”洛陽之所以成為九朝故都,原因在於它位居天下之中,級差地租價就是根據居中的程度而定。銀行和商場只有在鬧市中心才能獲得更大效益。
適中的原則還要求突出中心,布局整齊,附加設施緊緊圍繞軸心。在典型的風水景觀中,都有一條中軸線,中軸線與地球的經線平行,向南北延伸。中軸線的北端最好是橫行的山脈,形成丁字型組合,南端最好有寬敞的明堂(平原)中軸線的東西兩邊有建築物簇擁,還有彎曲的河流。明清時期的帝陵,清代的園林就是按照這個原則修建的。
【順乘生氣原則】
風水理論認為,氣是萬物的本源,太極即氣,一氣積而生兩儀,一生三而五行具,土得之於氣,水得之於氣,人得之於氣,氣感而應,萬物莫不得於氣。
【改造風水原則】
人們認識世界的目的在於改造世界為自己服務,《周易》有彖日:已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說,大亨以正,革而當,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面應乎人。革之時義大矣。”革就是改造,人們只有改造環境,才能創造最佳化的生存條件。
改造風水的實例很多,四川都江堰就是改造風水的成功範例。岷江泛濫,淹沒良田和民宅,李冰父子就是用修築江堰的方法馴服了岷江,岷江就造福於人類了。
北京城中處處是改造風水的名勝。故宮的護城河是人工挖成的屏障,河土堆砌成景山,威鎮玄武。北海金代時蓄水成湖,積土為島,以白塔為中心,寺廟以山勢排列。圓明園堆山導水,修建一百多處景點,堪稱:“萬園之園”。
中國的鄉村建設很注重改造風水。如果我們下功夫,花氣力翻撿一遍歷史上留下下的地方志書和村譜,族譜,每部書的首卷都敘述了地理風水,細加歸納,一定會發現許多改造風水的記載。如深圳、珠海、廣州、汕頭、上海、北京等許多開放城市,都進行了許多的移山填海,建橋鋪路,折舊建新的風水改造工作,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風水學者的任務,就是給有關人士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議,使城市和鄉村的風水格局更合理,更有益於人民的健康長壽和經濟的發展.
歷代名家
在歷朝歷代所修官吏的傳記部分,總有那么幾個、十個或者幾十個名額要給方技術數者流,這就是所謂的《藝術傳》或者《藝文傳》,大部分少不了風水先生,這些青史有名的風水先生即為“風水名流”。研究和分析這些風水名流的史料、傳記,對我們加深認識風水現象尤其是風水先生的變遷過程、職業特點、階層歸屬、社會地位和文化功能,都不無裨益。
秦漢魏晉時期的風水名流
(1)樗里子,據《史記·樗里子傳》載:樗里子,名疾,秦惠王之弟。因居住渭南陰鄉樗里,故俗稱樗里子。為人滑稽,有智囊之名。武王即位後,曾立以為相。秦昭王七年(公元前300年)卒,葬渭南章台之東。死前預言:百年之後當有天子之宮夾我墓。至漢代果然長樂宮建在其東,未映宮建在其西,武庫正當其墓。
(2)青烏子,又稱青烏公、青鳥先生,據說活動於秦漢之際,曾著《葬經》一書,被後世風水先生尊為鼻祖。
(3)管輅,據《三國志 魏志 管輅傳》載:輅隨軍西行,過毋丘儉墓下,倚樹哀吟,精神不樂。人問其故,格日:“林木雖茂,無形可久。碑誄雖美,無後可守。元武藏頭,蒼龍無足。白虎銜屍,朱雀悲哭,四危以備,法當滅族。不過二載,其應至矣!”後來果然如此。
(4)郭璞( 276-324 ),東晉著名學者,字景純,山西聞喜人。博學,好古代奇文,又喜陰陽卜筮之術。東晉初,為著作侍郎,後被王敦任為記室參軍。敦欲謀反,命其卜筮,璞謂其必敗,遂被王敦所殺,據說風水書《葬書》和《錦囊驚》為其所著。
(5)陶侃( 259-334 ),東晉廬江潯陽人(今江西九江)人,字行。據稱,陶侃曾撰有風水著作《捉脈賦》。
(6)韓友,據《江南通志》載:韓友,字景先,東晉舒縣(今安徽廬江縣)人,出仕之前,曾追隨學者伍振學習《易經》,並能圖宅相墓。
隋唐時期的風水名流
(1)舒綽,據《浙江通志》載:舒綽,隋東陽(浙江金華)人。稽古博文,尤善相家。
(2)一行( 673-727 ),唐代高僧,俗名張遂,河北巨鹿人,精通曆法、天文。所提出的“山河兩界說”,對後世堪輿家們的“界水理論”,有重大影響。
(3)司馬頭陀,根據《江西通志》記載:司馬頭陀曾學習堪輿之術,歷覽洪都(今南昌)諸山,欽定佳穴 170 余處,多有所驗。一日在拜見奉新百丈(即禪宗高僧百丈懷海)時說:我在湖南覓得一山,可住一千五百善知識者。百丈問:“老僧可否住得?”答日:“不可”。然後指著旁邊在座的華林覺說:“此為主人也”,後來李景讓率眾人建廟於此,請朝廷賜號“同慶寺”,此地遂成禪學中心。結果與其預言一樣。其著作有《水法》傳世。
(4)浮屠泓,僧人泓師,祖籍黃州(湖北黃岡),善陰陽算術。
(5)丘延翰,字冀之。家居山西聞喜。唐朝永征年間以文章著名,後游泰山,於石室之中遇神人授《海角經》,遂洞曉陰陽,依法選擇,無有不吉。
(6)楊筠松,按《地理正宗》:楊筠松,字叔茂,竇州人,長期居住江西,號救貧先生。曾以《疑龍經》、《撼龍經》、《立錘賦》、《黑囊經》、《三十六龍》等書。被後人尊為江西派祖師。又據《江西通志》記載:筠松,竇州人,僖朝國師,官至金紫色光祿大夫,掌靈台地理事。黃巢破京城,乃斷髮入崑崙山步龍。曾路過贛州,以地理術行於世。自稱救貧仙人。卒於贛州,葬於中樂口。
(7)曾文辿,唐代著名的堪輿大師,江西于都縣人,為楊筠松高弟。文辿於經緯、黃庭、內景之書,無所不究,而地理尤精,粱·貞明年間(915年―920年),游至袁州府萬載縣,愛其縣北西山之丘,謂其徒曰:“死葬我於此”。及卒,葬其地。後其徒在豫章(江西南昌)忽見之,駭然而歸,啟其墳墓視之,乃空棺也。人以為屍解。著《尋龍記》、《陰陽問答》。
(8)劉江東,唐代著名的堪輿大師,江西于都縣人,為楊筠松高弟,子劉穎(次子),婿譚文謨,皆世世相傳。據《地理樞要》云:“唐國師筠松於焉祖岩授之,曾、劉諸子焚香發誓,地坐、面乾,相願不語,書地作圖,圖畢,相輿禮拜而退,當時文辿契其旨。江東既退,又從而質諸,然後盡得其義。”世傳有《畫莢圖》乃劉公子、婿之後代所著,又有《金函經》為於都譚寬(字仲簡,號敦素)著,又傳《倒杖法》為楊公所授。
(9)廖金精,即廖瑀,字伯玉,江西寧都黃陂鎮黃陂村人。相傳其曾入山學道,長居虔化縣(今江西寧都)翠微峰金精洞,自號“金精山人”,故後世稱其為廖金精。廖金精原來住在寧都東山壩,為早晚追隨楊公,他隨師傅遷到興國三僚村居住,後來得到楊公親傳青囊秘籍。廖瑀將其術傳二子,均遷福建,其術亦傳福建;又傳其三第克謙之子十九郎(諱邦),遷興國山寮,其術亦傳興國;還傳德興高徒傅伯通與鄒寬。廖瑀著有《懷玉經》、《扒沙經》、《入式歌》、《金精鰲極》、《地理泄天機》、《葬法新印》等行世。
(10)范越鳳,字可儀,號洞微山人,浙江縉雲人,為楊筠松高弟,作《尋龍入式歌》。
宋元時期的風水名流
(1)陳摶,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學者、易學家、堪輿大師。字圖南,號扶搖子,賜號希夷先生,常被尊稱為陳摶老祖、希夷祖師等。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隱於武當山九室岩,移華山雲台觀,多著述。陳摶繼承漢代以來的象數學傳統,並把黃老清靜無為思想、道教修煉方術和儒家修養、佛教禪觀會歸一流,對宋代理學有較大影響,後人稱其為“陳摶老祖”、“睡仙”等。
(2)賴文俊,宋代著名的堪輿大師,因自號布衣子而被稱為賴布衣,江西定南人。曾任國師之職,後受秦檜陷害,長期處於流落生涯中,足跡遍布福建、廣東,後遁隱山林,不見其蹤。他擅於替人選墓穴,曾為羅彥章替其亡妻選墓,批出此墓能令其子在考場中榜,果然其子真的中榜,又據屈大均《廣東新語墳語》記載:“宋有賴布衣者,善相墳地,今廣東故家大姓,其始祖二世、三世墳,多賴布衣所定穴位。予宗有其二。諺日:族有賴布衣,繁昌必有聞“ 。
(3)胡矮倦,又名矮仙,徽州婺源人。江西派第十二代傳人,曾做《三十六穴圖》與《至寶經》。
(4)吳景鸞(吳景巒),宋代著名的堪輿大師,字仲祥,江西德興人。為西漢長沙王吳芮後裔,其祖父吳法旺精通天文、地理。其父親吳克誠曾師從宋代著名易學家、華山道人陳圖南(即陳摶)學習易經和堪輿之術,受其影響,吳景鸞自幼對風水訓練有素、精研有驗。慶曆一年(公元 1041 年),宋仁宗下昭選拔陰陽家,本郡學官推舉吳景鸞入京入試。果然受到宋仁宗賞識,被授予司天監正職。然而不久因為論牛首山“坤風側射,厄當國母;離宮坎水直流,禍應至尊下殿”之語而被下大獄。一直到仁宗去世,才被大赦,出獄後向皇帝獻《中余圖》,未受賞識,遂佯狂削髮,修道與湖北天門縣白雲山洞,常往來與饒、信二州(均在江西)。著有《理氣心印》、《吳公解義》、《玄機賦》、《玄空秘旨》等。
(5)劉潛,江西南康人,宋哲宗時人,上世為唐代著名堪輿家司馬頭陀,所著《地理諸說》行世。明永樂二年曾於佛像中發現此書。
(6)蔡元定,字季通,學者稱西山先生,福建建陽人,為蔡發(蔡神興)之子,南宋著名理學家、堪輿學家,所作《發微論》極受後世推崇。
(7)鄒寬,字仲容,江西德興人。與同鄉傅伯通同師廖金精,得其真傳,為相州汪伯彥卜地葬親時,曾借堪輿之言寫信說伯彥攻打金國,末云:“方今環宇人寧,惟幽燕未歸版籍,朝遷有意恢復,倘值此時揚威振旅,勿計名位高下,奮力精進,必立希世之功。仆願策勵駑下,相從於凱歌之辰,非妄匕也。若參之已見,微有更改,妄觸一機,百關俱廢。”對此,伯彥表示同意,只是未能付諸實施。後來,宋高宗即位,果授伯彥知樞密院事,旋進右僕射,與黃潛善哉同居相位。看來,鄒寬術藝確實奇詭,不過信中之議卻全是妄托空言。
(8)傅伯通,江西德興人,與鄒寬同師廖金精,曾為南宋高宗選中首都臨安。
(9)徐仁旺,信州(今江西省上饒縣西北)白雲山人,曾上奏摺議遷宋定陵,他主張用牛頭山前地,認為山後之地有以下害處:“坤水長流,災在丙午歲內,丁內直射,禍當丁未歲中。”對於他的這番話,起初人們並不在意。後來金人犯邊,果在丙午年,而丁未年後,諸郡火載相繼不斷,東南州郡半為盜區。於是人們想起他的預言。
(10)王伋,字肇卿,一字孔彰,祖籍洛陽,其祖父王訥因論曆法有差,被貶江西贛州。王伋幼年致力科舉,因屢試不第,忿而改攻地理,後棄家流浪江湖,因喜愛松源(今福建省松谿縣松源鎮)山水,便在此定居下來。王伋深諳堪輿之學,對閩派風水的形成有重大影響,死後弟子葉叔亮傳其《心經》及《問答語錄》。
(11)胡舜申,為胡舜陟之弟,原籍徽州績溪,南宋紹興年間遷到蘇州。根據《蘇州府志》記載,其人:“通風土陰陽之術,世傳江西地理所與舜申。嘗以術行四郭而相之,以為蛇門不當塞。”著作有《吳門忠告》一篇。
(12)達僧,江西吉安人。《吉安府志》說:“達僧,姓劉氏,居安福下村水南院,師司馬頭陀,善地理之術,所著有《撼龍經》、《天元一氣》諸書,世有傳之者。”,關於《撼龍經》的作者是達僧的說法,與一般以為為楊筠松所作的觀點有矛盾。究竟哪個正確,尚待探討。
(13)鐸長老,佛寺中人,真名不詳,宋元之際,以形家數術週遊江西。其弟子有南昌劉子南、新建趙之方和豐城何野雲。
(14)梁饒,元代人,家居江西德興,精堪輿術。時值歲暮,擺渡人李翁請其歇息一夜,並設酒款待他。飲至半酣,梁饒大發感慨說:“世上何人能識我,今日時師後代仙。”聽到此言,李便向他懇求吉地,梁當即指示穴位,並囑咐說:“貴從武功來,禍後福始應”。後來李翁便葬在所選之穴。不幾年,其子以罪戌安徽定遠,生下一子,被朱元璋收養,賜以國姓,復賜姓沐,單名一英。此子於洪武十四年( 1381 年)從傅友德取雲南,留鎮其地,死後追封黔寧王。沐氏從此繼承雲南王位,與明代相始終。
明清時期的風水名流
(1)張宗,為漢代道教天師張道陵的後裔,精青烏之術。元末,避陳友諒亂,改名隱居皖南青陽,貴池一縣凡是經過他卜選的葬地,其家一般留有標記。明洪武十二年曾應朱元璋要求,隨軍觀察行軍途中的山川形勢。
(2)目講僧,《寧波府志》稱:“目講僧,不知何許人,隱其姓字。或雲元進士,晦跡於僧。或雲嘗為陳友諒參謀,反敗逃匿為僧。明末來鄞,善堪輿術,為人卜葬無不奇驗。嘗曰:吾當以目講天下,故皆稱為目講雲。卒死於鄞。凡邑中大家官族,其先進墳墓未有不出其手。以故久而益神。其所著書絕無,刊本多為後人委託,世鮮有得其傳者。”
(3)孔聞星(1620~約1705),明代堪輿學家、僧人。又名為如玉徹瑩,孔子第六十二代孫(聖裔)。浙江寧波四明山人(原籍山東)。幼而穎悟,隨母舅丈華金公傳授地理諸書,日誦青烏萬言,以風水術扶危濟世。撰寫《地理原真集》(即傳世之《繪圖地理直指原真》)。擅書法儒學,其禮佛之餘精通相宅、相地之法,畢生研究風水歷算,對趨吉避凶了如指掌,被譽為“真神仙”。大部分著作成於指歸庵,傳世作品有《選擇要訣》稿本和《地理原真》等。
(4)周仲高,明人周仲高精天文地理之學,足跡遍及東南。時方承平,社會安定,可周仲高卻自浙江錢塘搬到江蘇崑山居住,並說天下兵禍將起,“吾卜地莫如婁江善”,後來果然錢塘毀於兵禍而崑山無恙。洪武初,郡邑修建公署及廟宇,相方、定位、卜日、選辰皆出其手。由於術藝精到,縣令派人為其畫像,以示讚揚。
(5)渠仲寧,明代騰縣(今山東省滕州市)人,據《兗州府志》載:他曾遇異人授風水之術,為人相地大多奇中。明成祖朱棣駕幸南京,駐蹕於滕,曾召見仲寧,試其才學。仲寧指著一處,說其下若干尺有石如虎。成祖令人挖掘,果然得之。
(6)楊宗敏,明代浙江紹興新昌縣人,永樂年間,有異僧為避官府捉拿,躲藏其家,授其堪輿之術。宗敏遂得神解。他登山隔十里左右,即知立穴作向,倒杖也不爽毫釐。時人稱之為楊地仙。
(7)廖均卿,江西省興國縣梅窖鄉三僚村人,明十三陵陵區的首席選擇家。其先祖為唐宋時期的著名堪輿家廖瑀。據顧炎武《昌平山水記》記載:明永樂五年(1407年)七月,“皇后徐氏崩,上命禮部尚書趙羽以明地理者廖均卿等往擇地,得吉於昌平縣東黃土山。及車駕臨視,封其山為天壽山,以七年(1409年)五月己卯作長陵,……自是列聖因之,皆兆於長陵左右而同為一域焉。”
(8)非幻和尚,浙江衢州寶陀庵住僧,諳熟儒書,精通地理。嘗應召選擇昌平天壽山風水。事後賜以金紫。永樂十八年,明成祖遣使祭其墓,追贈他為“五官靈台郎僧錄司右闡教”。
(9)游朝宗,明徽州婺源人,為天壽山(十三陵)陵域的主要選擇家之一,曾受到永樂皇帝的褒賞。
(10)裴士傑,明初著名堪輿理論家,曾主持編寫《永樂大典》中有關風水問題的條目。
(11)駱用卿,浙江餘姚人,精堪輿術,為明十三陵之一的永陵陵址的主要選擇家。早年遊學不第,以經術設館授徒。明正德三年(1508)中進士,歷任兵部員外郎,僑居通州(今北京通縣)。嘉靖年間,經大學士張孚敬推薦,駱用卿為明世宗朱厚熜在昌平天壽山十八道嶺選擇了陵寢所在,此嶺後被賜名陽翠嶺。
(12)谷宗綱,字以張,明浙江溫州永嘉縣人,精青烏家言,考驗精晰,然恥以術鳴,托情詩酒,有詩文若干卷行世。
(13)徐善繼,江西德興人。初補本邑庠生,因親喪未葬,故與弟善述究心堪輿之學。因為吳景鸞遺書於天門白雲洞,遂深明其奧。指示陰陽休咎每每靈驗。馳名於閩越各縣。其易學知識之博,也深得當時士大夫欽佩。所著有《人子須知》等。
(14)汪朝邦,字用實,明徽州婺源人。為人篤厚,科舉失利,棄而攻醫,尤精形家言。
(15)江仲京,字林泉,明徽州婺源人。精堪輿之學,與其兄江抱日、江東白被時人合稱為“婺東三仙”。
(16)奚百川,安徽望江縣人。據明《太平府志》載:奚百川,本府望江人,“善堪輿,本鄉及桂誠諸里陰陽二宅,皆其所定。迄今族大人稠,科舉蟬聯。人推為吳寬、張宗道之亞。”
(17)李綁祥,字和征,徽州婺源人。天資穎悟,博貫青囊星學,尤得陽宅真傳。卜築應驗,本地士大夫對其十分敬佩信服。
(18)李景溪,徽州婺源人,賦性靈異,精通陽宅、星相、曆法諸學,所著有:《陽宅秘訣》、《雷霆心法》等書。
(19)徐懋榮,字野雲,為武功伯徐有貞第四世孫。精風水術,為蘇州文人張鳳翼、周天球、文彭、文嘉輩所推崇,晚年與諸君唱酬為樂。明萬曆二十三年(1605年)卒,享年七十一歲,其長子徐太衍繼承其業,其三子徐永鎮也著有《堪輿錄纂》八卷。
(20)張儲,字曼胥,江西南昌人,明大學士張位之弟。堪輿醫卜、風鑒之術,無不精通。明萬曆時,曾遊覽遼東,回來後對人講:“吾觀王氣在遼左。又觀人家葬地,三十年後皆當大富貴,閭巷兒童走卒往往多王候將相,天下其多事乎?”聽者以為他胡說八道,皆未在意。不久,清兵入關,恰應其言。
(21)閔德裕,字崑岡,清代湖北廣濟縣人,常穿短後之衣,戴茅蒲之笠,躡芒織之屨,遍走山川原野,相其陰陽,察其泉脈,然後繪成圖冊藏於家中。若有人求其相看風水,只需按籍索找即可。
(22)蔣平階,《清史稿·藝術傳》載:蔣平階,字大鴻,江蘇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少孤,其祖命學堪輿之學。“十年始得其傳,遍證之大江南北,古今名墓;又一年始得其旨;又十年始窮其變。自謂:視天下山川土壤,雖大荒內外如一也。遂著《地理辯證》。取當世相傳之書,訂其紕繆,析其是非,惟尊唐楊筠松一人,曾文遄僅以筠松以傳。……自言事貴心授,非可言罄;古書充棟,半屬偽造。其昌言救世惟在《地理辯證》一書。”其弟子有丹陽張仲罄、丹徒駱士鵬、山陰呂相烈、會稽姜堯、武陵胡泰征、淄川畢世持。“平階生於明末,兼以詩鳴清初,諸老多與唱和。地學為一代大宗,所造羅經,後人多用之,稱為蔣盤。”
(23)章攀桂,字淮樹,安徽桐城人。乾隆時曾在甘肅某地任知縣,累升至江蘇松太兵備道。據《清史稿·藝術傳》的說法:此人“有吏才,多術藝,尤精形家言。謂:近世形家諸書,理當辭顯者,莫如明張宗道《地理全書》,為之作注,稍辨正其誤失。大旨本元人《山陽指迷》之說,專主形勢。攀桂既仕顯,不以方技為業。自喜其術,每為親族交友擇地,貧者助之財以葬。“ 後因案件被牽連被乾隆革職,丟官後,他散居江寧,晚年耽溺禪理,著作有《選擇正宗》行於世。
(24)葉泰,字九升 ,清代徽州婺源人,著作有《山法全書》十九卷行世,影響甚大,被收入《四庫全書》中。該書囊括了前人堪輿之說,而以己意評析,亦同附以己作。大旨以楊筠松、吳景鸞二家為主。其論巒頭陰陽,尤尊楊公,而避廖金精之說。
以上編者對歷史上有名的五十三位風水 先生進行了簡略的介紹。由中不難看出:他們或出身名門望族;或出身貧寒人家;或出入佛寺道觀;或遊歷州郡之間;或以堪輿談福禍;或借風水論政治;或因相地而發跡;或憑擇地而揚名;或設館授徒,秘傳其術;或看書立說、公諸天下;總自,各有一套絕技,各有一套特色,各有一種情趣,各有一番經歷,因而也各有一類活法。從中,我們看到形形色色的風水 先生 和風水 先生的形形色色。將這些資料傳記串聯起來,綜合歸納,我們便會改變那種一提起風水先生就想到手提羅盤、胡謅亂咒、騙人錢財的“風水佬”的思維定勢,對風水和風水先生有一個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認識和了解。